最新動態
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導致我國經濟大面積停頓,嚴重影響了各行各業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
為了應對疫情的影響,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隨后全國各省市陸續出臺2020年重點投資計劃,掀起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以新基建投資為我國經濟注入新動力。
社會用電量是反映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指標,今年年初全國范圍內爆發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經濟活動出現了短期、大面積停頓,電力需求明顯下降。
對比近年來1-2月份我國社會用電量累計增長情況,2020年1-2月份累計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7.8%,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了12.3個百分點,近十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2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439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0.09%。
從各行業用電量的情況來看,各行業用電量增長存在分化,反映疫情爆發對不同行業影響存在差異。
第一產業方面,1-2月份我國第一產業用電量1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9%。其中農、林、漁、牧等主要領域用電量同比增長2.06%,反映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受疫情影響較小。
第二產業方面,第二產業用電量622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1.98%,與上年同期增速回落13.2個百分點。
制造業31個細分行業中除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用電量正增長外,其余30個行業用電量均負增長,其中服裝紡織、文化教育娛樂設備和皮革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降幅在20%以上。
同期采礦業增加值下降6.5%,制造業下降15.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7.1%,第二產業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
第三產業方面,用電量192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13%,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13.5個百分點,但不同行業用電量出現分化。
1-2月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26.78%,反映疫情期間線上購物、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等蓬勃發展;住宿和餐飲、批發零售、商務服務、建筑業、金融等主要是人員密集性服務業,用電量下滑較大,其中住宿和餐飲用電量下滑最大,達12.25%。同期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13.0%,但細分行業表現分化:信息服務業增長3.8%,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限額以上住宿業客房收入下降近50%,餐飲收入下降43.1%,商品零售下降17.6%,反映餐飲、旅游、零售等行業受到疫情沖擊最為嚴重。
各省市社會用電量方面,各省受疫情影響呈現差異,用電量下降與疫情確診人數省際分布有較大的相關性。
疫情確診人數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南、湖南、廣東、浙江、安徽、重慶、四川、江蘇、江西、山東等與湖北臨近或經濟發達地區,而這些省份也是1-2月份社會用電下降最為明顯的地區,其中浙江、湖北、江蘇、河南和廣東分別下降了21.29%、19.50%、16.84%、13.72%和13.16%,反映了疫情對各省經濟影響與確診人數具有較高相關性。
除了湖北外,經濟發達地區是人口密集且人口流動頻繁的地區,因此疫情對經濟發達地區影響較為明顯。此外,經濟發達地區同時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地區,由于疫情在全球爆發,其經濟運行仍將受到持續的影響。
2020年春節客流量較2019年下降50.3%,并由于疫情控制需要,各地延遲復工,導致節后返程推后,2020年節后25天返程比例只達到29%,返程進度只有2019年同期的17%,春運返程壓力將延后到來。
春節期間各交通運輸渠道客運人次均出現明顯下降,其中民航同比下降47.5%,鐵路同比下降47.3%,公路同比下降50.8%,水運同比下降58.6%。
隨著各地返程返工推進,各渠道客運量將出現反彈,但預計反彈情況呈現分化,鐵路、公路、水運等國內運輸為主的渠道,由于返程需要將反彈較為明顯,而民航的國際運輸占有較大部分,國際疫情的持續將延緩其反彈節點。
社會消費零售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2020年1-2月份銷售總額為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
其中餐飲消費收入總額為4194億元,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收入總額為47936億元,同比下降17.6%。
網上零售受疫情影響較為小,2020年1-2月份銷售收入為13712億元,同比下降3.0%,基本保持穩定,其中網上實物零售銷售收入11233億元,同比增長3.0%,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
疫情的爆發也導致了食品價格普遍上漲,帶動CPI明顯上升。
2月份食品價格環比增長4.3%,較1月份增長0.1個百分點,其中新鮮食品價格增幅最為明顯,薯類環比增長16.0%,較1月份增加了8.3個百分點;豬肉環比增長9.3%,較1月份增加0.8個百分點;鮮菜環比增長9.5%,較1月份增加5.8個百分點;鮮果環比增長4.8%,較1月份增加0.7個百分點;水產品環比增長3.0%,較1月份增加1.5個百分點。食品價格的環比上漲帶動CPI環比增長0.8%,同比增長5.2%,增幅較為明顯。
疫情期間,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不同程度減少了與我國的貿易往來,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出現下滑。
2020年1-2月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4.12萬億元,同比下降9.6%。其中進口總額為2.08萬億,同比下降2.4%,出口總額為2.04萬億,同比下降15.9%,出口下滑更為明顯,導致前兩月中國對外貿易形成逆差425.9億元。
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是中國四大貿易伙伴,2020年2-2月份中國對上述地區的出口均出現下滑,其中對歐盟出口下滑17.1%,對美國出口下滑26.5%,對日本下滑23.3%,對東盟下滑3.6%,其中對東盟出口下滑幅度較小,而東盟也在前兩個月成為我國最大貿易伙伴。
國內疫情受到控制對于提升中國進出口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當前疫情在全球范圍持續蔓延,全球經濟運行受到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增長不樂觀,對中國進出口貿易恢復造成不利影響。
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各國確診人數不斷上升,疫情在全球蔓延態勢持續,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多個權威機構對2020年全球經濟持有悲觀的判斷。
國際組織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當地時間3月23日發表聲明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衰退,2021年預計將反彈;3月17日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預測,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跨國投資將下降5%-15%;3月3日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羅伯托·阿澤維多表示,冠狀病毒的流行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
各國央行和財政部門方面,美聯儲3月4發布最新的經濟狀況褐皮書表示,疫情全球蔓延開始對美國部分行業造成負面影響,3月15日美聯儲宣布緊急降息,基準利率下調至0,希望通過注入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
3月22日歐洲央行副行長金多斯接受西班牙媒體《La Sexta》訪問時表示,新冠疫情的影響將令歐洲陷入衰退,疫情影響將集中于第一季,并將于第二季開始恢復正增長,但全年增長將為負值。
3月18日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表示,新冠疫情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及金融市場震蕩,控制疫情所需的時間存在不確定性,日本央行必須現在做好準備應對疫情的長期經濟影響。
德國央行在3月份的月度報告中說“陷入顯著衰退不可避免。只有在大流行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后,經濟復蘇才會開始”,并預計疫情對與國內消費相關的服務業的影響最為重大。
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勒梅爾3月9日警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法國2020年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1%以下;3月18日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表示:由于疫情的影響,“經濟將會出現嚴重衰退”,但在長期“不會損害經濟是至關重要的”。
歸納上述意見可以看出,主要機構對于2020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持有了一致意見,并認為預防疫情對經濟帶來長期影響是十分必要的。全球經濟環境惡化對中國造成了較大的外部壓力。
中國經濟雖然受到疫情沖擊,但從2020年前兩月的宏觀數據來看,中國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經濟規模和內需潛力優勢沒有改變,發展韌性十足。
主要表現為:2019年我國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2020年前兩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仍然達到11.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5.2萬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3萬億元。
關鍵行業保持穩定經營,重要物資生產保持增長,經濟保持穩中向好。
醫療物資方面,口罩生產量同比增長127.5%,發酵酒精生產量同比增長15.6%;生活物資方面,凍肉產量增長13.5%,方便面產量增長11.4%;高新技術產品方面呈現較高增長,智能手表產量增長119.7%,智能手環產量增長54.1%,半導體分立元件產量增長31.4%,集成電路產量增長8.5%;基本原材料生產保持穩定,生鐵產量增長3.1%,粗鋼生產增長3.1%,平板玻璃產量增長2.3%,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增長2.2%。
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中國經濟應對疫情影響注入動力。
新基建主要包括5G網絡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投資提速將為相關領域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從我國城市化進程來看,當前我國城市擴張階段基本完成,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9.58%,已經接近60%,根據國際經驗來,城鎮化進程將減緩。
而從近年來我國城市面積增長情況來看,自2016年開始,我國城市面積擴張開始放緩,城市發展將逐步進入完善城市運營與公共服務階段。
一般來說,城市擴展階段主要解決土地資源開發、城市區域建設、基本生產生活要素供應等,因此土地收儲、土地開發、水電能源管道建設、網絡建設、房屋樓宇建設、道路建設等需求較大。
進入城市運營階段,城市對軌道交通建設、綜合管廊建設、醫療衛生、舊城翻新改造、城市智慧設施、高端管理服務等需求將快速增長,從近年建設投資增長情況來看,房地產建設投資增長持續下降,而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基建、社會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勢頭,正好反映了這一態勢。
此外,今年疫情的爆發也反映我國急需推動城市服務能力升級,為公共服務產業領域基建帶來發展空間。
在中央的推動引導下,近期各省市陸續出臺2020年年度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約37萬億元,形成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
以廣東為例,廣東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重點投向基建工程、產業工程和民生工程三大領域,投資總額5.9萬億,年度投資總額7000億。
基建工程領域投資規模最大,投資額為32745億,占總投資額55.7%,年度投資額4412億,占比63%,是廣東未來幾年的投資大頭,其中城市建設、公路建設和鐵路建設是基建工程的主要部分,分別占基建工程投資總額的34.3%、24.7%和17.6%,占基建工程年度投資額的23.7%、26.0%和12.2%,重點匹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與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要求。
產業工程投資是另一個重要投資領域,投資額為19023億,占總投資32.3%,年度投資1884億,占比26.9%,投資領域涉及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傳統產業升級、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等。
其中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等戰略領域和新興領域投資比重較高,分別占比產業工程總投資的41.7%、24.2%和17.6%,占產業工程年度投資的35.6%、24.3%和19.4%。
基建投資細分領域方面,以高鐵、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電網和信息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在廣東基建工程投資中占有重要比重,上述領域投資占基建工程投資總額43.7%,占基建工程年度投資總額46.6%,其中高鐵、軌道交通及新能源領域投資比重較高。
城市基建作為基建投資最大部分,其投資領域重點聚焦城市軌道交通、重大發展平臺(城市綜合體、產業園建設與完善),上述兩個領域分布占城市基建投資總額的54.6%和34.8%,占城市基建年度投資的60.8%和24.2%,反映廣東未來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著重提升城市運營水平和城市整體競爭力上。
產業投資細分領域方面,現代服務業是產業投資最大部分,重點投向生產性服務業、商務服務、總部經濟、商貿物流、研發設計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中生產性服務、商務服務和總部經濟位居前三,分別占產業工程總投資的11.8%、9.5%和5.8%,重點投向匹配廣東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國際影響力創新中心等發展定位要求。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產業投資第二大部分,重點投向智能制造、衛星應用、軌道交通、海工裝備、能源裝備和汽車制造等方向,其中智能制造和汽車制造位居高端裝備制造前兩位,分別占產業工程總投資的11.9%和5.8%,反映廣東高端裝備制造投資主要立足產業體系升級,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支撐。
201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穩字當頭”的基調,而今年年初的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更加凸顯“穩字當頭”的重要性。
從長遠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疫情帶來的沖擊只是短暫的,我國經濟只要繼續保持以穩為先,并強化應對突發事件和各類風險的能力,做好應對措施,便能順利挺過難關,在危機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